
尋找南京的雷擊“巢穴”
尋找南京的雷擊“巢穴”
7月下旬,南京地鐵一號線南延線因遭雷擊停運150分鐘;8月15日,南京太平橋南小區附近的一棵20年的泡桐樹被劈成兩半,樹身裂開一條長約兩人高的口子。8月16日,哥倫比亞一架客機凌晨即將降落時疑遭雷擊墜毀,機身斷為3截,造成一死百傷的惡果……
面對接二連三的雷擊事件,人們不禁充滿疑問:遠離了曠野,現代都市里為何屢遭雷擊,事故頻發呢?
高樓大廈之上的避雷針能保護都市不遭雷擊嗎?
錯!避雷針保護范圍是有限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專家告訴記者,雷電是帶電的云層之間或是帶電的云層與大地之間迅猛放電現象。雷電流在接地裝置上將產生數十萬伏到數千萬伏的高電壓,從瞬時功率來講能量十分巨大,具有極大的破壞力。一個中等雷電,將造成半徑100米范圍內的無防護措施的微電子設備永久損壞。根據中國雷電監測報告,2008年江蘇省8月雷電總量達到16.7萬次,是雷電最高發期。因雷電帶來的事故在這期間也是頻頻出現。相應的,都市里的雷擊事件也越來越多。
許多人認為,既然都市里的高樓大廈的樓頂都安裝了避雷針,把雷電都引到地下了,為何還會頻頻出現雷電傷人事件呢?專家解釋說,避雷針安裝于樓頂,是因為帶電的云,首先是從上往下運行,在高處安裝避雷針,就首先將云中的電放掉,以后到房子接觸云的時候,就基本沒有或只有少部分電而沒有危險了。但是,避雷針是有其保護范圍的。比如,一棟高10米的一類建筑物(即凡制造、使用或貯存炸藥、火藥、起爆藥等大量爆炸物質的建筑物),避雷針本身5米,也就是說避雷針的高度是15米,那么,它的保護范圍是多大呢?計算方法是,按一類建筑的標準,在離地面30米處畫一條水平線,然后以避雷針的針尖為圓心,30米為半徑畫圓,與水平線交于A、B兩點,再分別以這兩點為圓心,30米為半徑畫圓,畫出的曲線就是避雷針保護范圍的邊界。
“都市里,避雷針的死角很多,被雷擊是可能出現的。”馮民學總結道,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雷電的危害方式也在悄悄改變。
城市雷電主要攻擊的地點在哪里?
供電和通信系統!
從今年已發生的都市雷擊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江蘇城市中發生的雷擊事故絕大多數為供電系統、通信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和大型企事業單位的監控系統等弱電設備,居民住宅樓內家電遭雷擊損毀的事例也時有發生。
為何現代都市的防雷設備,無法阻擋雷電災害的腳步。這主要與現代化的電器設備的大量普及有關。據防雷專家介紹,城市供電系統、計算機網絡、程控電話網和有線電視網,都是靠集成電路芯片運行的,芯片正常運作時電壓在5伏至12伏之間,如果沒有完善的防雷系統,1公里之外打雷,這些弱電系統就會感應到雷電的感應電流。由于雷擊引起了強大脈沖電磁場,從而摧毀整個電子設備,尤其是高集成度的微電子設備,這將會造成整個信息系統癱瘓。因此,隨著計算機、通信設備和各類電子設備的廣泛使用,在家中打電話、使用電器或是電視天線、曬衣鐵絲引雷入室造成人身傷亡的事時有發生。
因此,都市里,要想有效地避免雷擊,就要做好防護工作,比如大部分網絡、監控、電話、有線電視、居民住宅區等線纜架空,應采用埋地電纜,沒有條件者,架空線應采用屏蔽電纜,金屬屏蔽層兩端要接地。當兩座建筑物較近時,接地物要進行連接。距離較長的架空電話線,入室前應穿鋼管埋地15米再引入室內,設備接口處應加裝電流保護器。
地鐵、飛機全方位防雷,為何仍然被雷擊?
不僅是人以及電子設備,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交通工具,也是十分懼怕雷電的。“如果車廂被雷擊中了,一般來說車廂里面的人是不會因為觸電身亡的。”馮民學說,因為車廂的金屬外衣就是天然的防雷屏障。因此火車、地鐵、汽車車廂本身一般都不用畏懼雷電,但是輕軌、地鐵等設施周圍人員密集且投資巨大,這些地方周圍分布了許多復雜的通信、信號等電子信息系統,而這些系統都是維系地鐵正常運營的“中樞神經”。同時這些線網密集,高高架起的線網往往成為雷電喜歡落腳的地點。
專家表示,一旦遭受雷擊火雷電波侵入,將危及地鐵正常的運輸秩序,甚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另外,雷擊如果引起地鐵火災,后果不堪設想,其實地鐵部分設備,并不是完全位于底下,所以仍然存在雷害的威脅。因此需要一套綜合的防雷系統,如避雷針、避雷網、避雷帶、避雷線、各種屏蔽設施、接地裝置、浪涌保護等等,做到全方位防雷。
就南京地鐵二號線與地鐵一號線南延線來說,不僅僅安裝了避雷器,而且避雷設備加密保護。據南京地鐵運營公司物資設施部供電中心主任高衛忠介紹,按照地鐵設施避雷設計規范,是500米一個避雷器,但新線的避雷器密度達到了200米一個。
8月16日,哥倫比亞一架客機凌晨即將降落時疑遭雷擊墜毀,機身斷為3截。全部125名乘客和6名機組人員中,大多數無恙或受輕傷,1人喪生。根據法國國家航空航天研究中心的統計,一架客機每飛行1000個小時,就會遭遇1次雷擊,平均每年會遇上2次,不過飛機遭雷電擊中而墜落的情況相當罕見。”因為飛機最表層的鋁合金是個很好的電導體,機身和機翼可避免雷雨穿透客機內部。
現在,越來越多的新型客機,如波音新一代的787型夢幻客機,改用碳纖維和樹脂等制成的復合材料來廣泛取代鋁,這些合成材料較輕盈,飛機也比較省油。但美中不足的是,復合材料在偏轉雷電方面沒有那么有效,因此飛機制造商便在客機外層蒙上一種可發揮法拉第籠效用的網狀物保護層,預防雷擊。
“除此之外,飛機有專門的放電刷,用來保護飛機不受雷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專家昂海松告訴記者,真正飛到平流層,飛機在云的上面,不用怕雷,但是在對流層邊緣至平流層時,雷電會影響到飛機的飛行。現在科技發達了,不僅有放電刷,隨時釋放掉聚集在機翼的電荷,而且飛機上也有雷達,專門感應電荷情況,一旦發現有異常,將迅速飛離雷雨區,現在飛機是比較安全了,但為了萬無一失,在氣象部門預報強雷電發生時,一般要推遲起飛或者讓飛行員提前繞開該區域。
雷電喜歡捏“軟柿子”,六合成為它的“老窩”
馮民學笑著說,雷電喜歡捏“軟柿子“,它擊在某個地方后,以后往往就喜歡向這個地方跑。這種地方,在學術上叫做“雷電巢穴”。“通過近年來的數據統計,我們發現雷擊災害在城市和農村是截然不同的。”談及江蘇省的雷災情況,專家說。在農村,雷擊主要造成人員傷亡、房屋倒塌等;而在城市,雷擊傷人事件很少,反而是一些高壓電線、通訊線路、計算機網絡、家用電器等物品損失嚴重。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勢開闊,高層建筑較少,人往往暴露在雷擊范圍內;而城市的防雷措施較好,高層建筑多,而各種電子元器件較多,易受雷擊。
雷擊有哪些規律可循?馮主任表示,雷電多發生在6月~8月,雷擊多發生在傍晚至次日凌晨;山的南坡落雷多于北坡;傍湖一面山坡落雷多于背湖的另一山坡;高聳突出的房屋、煙囪、草垛等易遭雷擊;曠野中并不很高的房屋(田野中供休息用的草棚、瓜棚、涼亭、水車棚等),因比較突出,易遭雷擊;濕潮的房屋,易遭雷擊;曠野中持有金屬物品的人容易遭受雷擊;大樹、枯老的樹木、輸電線、高架天線容易遭受雷擊等。
南京“雷擊巢穴”在哪里?省氣象局防雷專家介紹,目前氣象部門依靠4臺閃電定位儀,能夠全天候捕捉南京上空雷電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并將其一一記錄下來。通過觀察發現,南京地區每年六合的雷電最多,盡管雷暴日和城區相差不大,但每個雷暴日里,響雷次數卻比城區及其他區縣明顯偏多。
六合區氣象局專家告訴記者,六合多響雷、多雷擊與地形有關系。首先,雷電偏愛依山傍水的地區,六合南鄰長江、北部為低山丘陵,雷云產生后不易散開或飄遠,容易發生雷電。其次,六合地區比較空曠,少了城區林立的高樓,缺少“水泥森林“的保護屏障,六合廣闊的地區確實更容易遭受雷擊。不僅如此,六合附近的廠房比較多,排放的氣體較多,現代科學發現,空氣里的“雜質”增多后,水滴更容易附著在一起,也更容易形成雷電天氣。
最好的防雷手段——惹不起躲得起
盡管有避雷針、避雷帶,甚至還有避雷鞋,但對付雷電,專家給出的最好方法還是一個字:躲。還正應了那句老話,打不過你,我還躲不過你嗎?例如,1989年8月12日9點55分黃島雷擊引起特大火災,是有可能“躲“過去的。因為早在雷擊半個多小時前,中科院空間中心的雷電組已在他們的雷電監測系統中看到鋒面雷暴的移動趨勢,落雷點從濟南地區移向青島,可以比較準確地估計到黃島地區將要落雷。如果油管局工人按防雷規范要求,在落雷之前半小時停止向油罐進油,盡可能降低油罐體內空氣的含油量,星星之火不一定引燃空氣。待雷雨云過了該地區,然后開始進油工作,也就能夠“躲”過這一雷災。
在航天部門的火箭發射場,幾乎毫無例外地采用了“躲”,發射場的雷電預警系統根據電場探測系統顯示,如果火箭所穿行的空間的大氣電場已超過引發閃電的限值時,預警系統就發出警告,火箭發射工作就立即中止,把應該保護的設備立即加以防雷保護,所有地面人員進入防雷保護區內,使得閃電無法肆虐。
而對于個人來說,聽到雷電的預報,最安全的,就是躲在家里做好家庭防雷別出門。
責任編輯:[科比特防雷]
------版權所有http://www.0852zy.com(轉載請注明出處)
同類文章排行
- 湖南連續發布冰雹雷電暴雨預警
- 延邊防汛抗洪救災氣象服務受政府表彰
- 科比特云南省防雷工程專業資質備案成功
- 重慶市局牽頭組織召開全市自然災害趨勢分析會商會
- 未雨綢繆,科比特防雷專家淺談雷雨季節路由器防雷
- 福州進入雷電高發期 室內防雷不能只關電源開關
- 北京今日或飄雪花 南方降雨“陷入僵持”
- 武安市政府發文要求加強防雷減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