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達拉宮如何防雷電?用屋頂承受直擊雷的危害
每年的七八月是我國雷電高發季節,具有上百甚至上千年歷史的古建筑,一旦遭遇雷擊,損失不可估量。坐落在世界屋脊的布達拉宮,處于雷電災害高發區,由當地人民摸索出的巧妙的防雷電技術,成為這座宏偉建筑能夠在災害面前屹立千載的一項重要保證。
用屋頂承受直擊雷的危害
與巍峨的紅山融為一體的布達拉宮,海拔3756米,相對高度117米,最高處金頂的海拔更是高達3770余米,是拉薩的制高點。這座宏偉的建筑群東西綿延360米,南北寬約300米,殿宇樓閣近1000間,面積達12萬平方米。如此高度、如此體量的木石結構建筑群,能夠在拉薩這個雷電災害頻發的地區巋然屹立,它到底有什么奇技妙招呢?
其實,歷史上的布達拉宮也曾發生過雷電襲擊事故。史料記載:“布達拉宮始建于6世紀末,8世紀曾遭受雷擊……”據西藏自治區防雷辦主任、高級工程師桑旦分析,那次發生的雷電應該為直擊雷,在當時的條件下,還沒有太多的現代設備(比如電子產品、金屬構件等)應用到布達拉宮,因而不可能產生感應雷(感應雷產生的感應電壓往往會造成建筑物內的導線、接地不良的金屬物導體和大型的金屬設備放電而引起電火花)的危害。當時的直擊雷引起了火災,布達拉宮損毀嚴重。
在抵御雷電災害的過程中,當地人民積累了一些雷電相關知識。桑旦在這方面的研究上傾注了很大心血。他說,在西藏,將直擊雷叫做“陀給”,而“陀給”和“陀嘎(屋頂)”的語音非常接近,意思就是用屋頂來承受直擊雷的危害,這在現代被稱為絕緣防雷。藏語將側擊雷叫做“瓊”。另外,他們對于產生雷電的正負電荷也有一定的認識,有諺語說“父在天上接正電,母在地下接負電”。這說明在很早以前,西藏人民對雷電災害就形成了很多感性的認識,并通過諺語的方式進行傳播。
據介紹,在西藏比較大的寺廟前,一般都有兩根非常高的旗桿,最初是用來防雷的,而且有比較規范的接地線和地線網,相當于兩根高聳入云的避雷針,直接將雷電阻隔在寺廟之外,只是到了后來,兩根旗桿才演變為純粹的宗教象征,很多接地設施也被破壞,或因為不被重視而未能得到很好的維護,其避雷效果便無法發揮了。
金頂的特殊防雷手段
1645年,五世達賴執掌西藏政教權柄后,開始重新修建布達拉宮。五世達賴圓寂后,由攝政第悉·桑結嘉措繼續修建布達拉宮,并于1693年完工。此次重修之后的近300年時間里,布達拉宮沒有再遭受過大的雷電災害的侵襲。難道五世達賴在重修布達拉宮的時候已經考慮到對雷電災害的防御?在沒有現代防雷理論的指導和防雷儀器檢測的情況下,大量的銅、金等金屬建筑材料,如何阻隔雷擊呢?
桑旦說,五世達賴重建布達拉宮時,實際上采取了很多防雷措施。位于紅宮的主要靈塔金頂就相當于現代的避雷針。
金頂高高在上,而且是用銅、金等導電性能良好的金屬制成。在金頂下面,有很多金屬吊飾相互連接,外表來看,人們通常會認為是起裝飾作用的構件,實際上,它充當了避雷線的作用。屋檐底下,還有很多銅制管道,這些管道有兩種作用,一是將屋頂的積水排到地下,二是與金頂相連接,將雷電引入地下。下雨時,雨水流到地面,水本身具有導電的功能,雷電會從金頂傳輸到銅管,再傳輸到地面,由此避免了雷電對建筑物的損壞。
除此之外,布達拉宮的邊瑪墻是用邊瑪草和阿貢土混合制成,其厚度一般達90厘米,有些地方甚至達到1米,如此厚的墻,一方面能夠抵御寒冷,另一方面,失去水分后,也能起到絕緣雷電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抵御側擊雷。據研究,西藏的側擊雷比內地更多,但只要有承受的載體,其通流量往往比較小,上述這些措施便有效地避免了側擊雷的危害。
另外,在邊瑪墻上,有連排的彩幡金屬,它們之間相互連接,相當于現代防雷中的避雷帶。邊瑪墻的墻身上,還裝飾有很多吉祥銅飾,這些銅飾對側擊雷也會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通過這些措施,布達拉宮基本形成了點、線、帶相結合的防御雷電災害體系,這種體系在300年前就被精心設計并付諸實踐,充分體現了西藏人民的聰明才智,其中許多做法對現代防雷技術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白宮”緣何兩次遭雷擊
五世達賴重修布達拉宮后,防雷措施雖然有力,但后來因為維護不當等原因,上世紀80年代和本世紀初,布達拉宮再次遭受雷擊。
據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強巴格桑介紹,1984年,布達拉宮白宮遭受雷擊,墻體和消防管道部分受損。2001年,布達拉宮白宮再次遭受雷擊,消防管道受損,電話線、電線被燒斷,3個監控顯示器燒壞。兩次雷擊都發生在白宮,而比白宮高出10米、金頂林立的紅宮卻安然無恙,這是什么原因呢?
強巴格桑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間,位于白宮頂部的金幢遭受破壞,在每個金幢的里面都有一尊消雷銅佛,重新修建時,銅佛雖然得到了安置,但沒有按照原來的設計嚴格操作,從而導致了雷電災害的發生。
防雷工程師貢嘎也分析道,白宮上的消雷銅佛沒有起到消雷作用,可能是在重新安置消雷銅佛的時候,未能將佛身與金屬導線連接在一起,所以達不到防御雷電災害的目的。金幢、消雷佛像、銅線,這三者應該連接在一起,才能將雷電順利地引入地下。
桑旦分析,這兩次雷擊均屬于側擊雷,同時,由于電線、電話線、監控裝置等現代電子設備的安裝,也不排除部分感應雷的可能。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新的時代環境下,布達拉宮的雷電防范,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西藏三大重點文物維修工程之一的布達拉宮維修工程副指揮長丁長征認為,西藏當地的防雷技術有其獨特之處,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布達拉宮安裝現代防雷設施一定要謹慎,要經過多次論證,不應輕易地按現代防雷技術進行安裝,弄不好防雷裝置會成為引雷裝置。” 另外,如果安裝避雷針,既不能影響美觀,又要起到安全的防雷效果。
在談到布達拉宮今后的防雷措施時,桑旦也認為,這項工作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目前我國所制定的防雷規范在平原地區比較適用,但是在西藏,這套規范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對于今后的防雷工作,桑旦認為,首先,要做好研究工作,對于西藏傳統的防雷技術要了解清楚,讓這些古老的防雷技術繼續發揮作用。對于有缺陷的地方,要加以改進,比如以前對于地網建設的意識不強,在整改時,要對地網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同時,還要借鑒國外和內地很多先進的技術和做法,將其應用到布達拉宮的防雷工程中。其次,盡最大可能保持布達拉宮原有的外貌形態,并使其藝術化,而不能出現與原建筑物不協調的防雷裝置。第三,與古代防雷不同,現在引入了監控系統、電話、電線、消防管道等,因此,在今后的防雷工作中,除了直擊雷和側擊雷,還要充分考慮感應雷的出現,這在以前是一大弱項。最后,在防雷改造的施工過程中,要嚴把質量關,既要達到經久耐用的效果,又要考慮便于維修、整改。
我國近年發生的重大古建雷擊事件
2004年5月,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稷山縣大佛寺大殿被雷擊,受擊點達13處之多,損失慘重。
2005年4月29日,創建于梁陳時期的蘇州紫金庵內的一棵銀杏樹冠突遭雷擊,雷電擊中紫金庵羅漢堂隔壁墻體,強大的電磁耦合感應在側墻的電纜線上,隨即感應電流擊穿了紫金庵房內的配電箱,造成電線短路起火,幸好被值班人員及時發現,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古建筑防雷施工存在哪些難點?
與現代建筑相比,大多數古建筑周圍的地理環境、地質條件不夠理想,建筑物的外形結構也比較復雜。因此,古建筑防雷裝置的施工安裝具有特殊的難度,防雷效果相對現代建筑物也要差一些。存在的難點主要包括:一、古建筑物避雷針(帶)引下線的間距,有時很難達到防雷規范的要求。二、許多古建筑建在崇山峻嶺之中,地表多為巖石,接地電阻很難達到規范要求。三、一些古建筑物的基座比較高大,并附有很厚的石臺階環繞,做接地體和接地線很困難。四、有些古建筑物年久失修,磚瓦破碎,檐木腐爛,很難在其上加裝防雷裝置。五、目前古建筑物防雷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
值得強調的是,對建筑物做直擊雷的防護,需要敷設避雷針、避雷帶、引下線和接地體。但這些物體的安裝敷設,若不能與古建結構、形狀巧妙地融為一體,將直接影響古建筑的藝術風貌。在屋面敷設避雷帶,設計施工在符合防雷技術標準的前提下,應將避雷帶設計成古建筑屋面的輪廓線,選材應力求與屋面的色調一致。比如,目前避雷帶的支撐架通常使用U形卡固定在筒瓦和屋脊上,但因牢固程度和施工安裝工藝問題,避雷帶易倒伏,并對U形卡固定處的灰瓦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業內專家建議,應盡快制定標準,設計對古建筑屋面不造成損壞的避雷針(帶)固定方法。
責任編輯:[科比特防雷]
------版權所有http://www.0852zy.com(轉載請注明出處)
同類文章排行
- 南方氣溫小幅回升 雨雪線將有所北抬
- 雷擊致高鐵事故多發 監控防雷引業界關注
- “小寒”時節全國氣溫低迷 南方雨雪不停歇
- 湖南科比特走向2009年拓展訓練(一)
- 今年以來 河北省雷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31萬余元
- 武陟縣氣象局多措并舉加強武陟防雷安全工作
- 暴雨襲擊哥倫比亞 農業損失超過3.86億
- 南方大部雨雪籠罩 冷空氣繼續影響中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