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伙設計嫦娥二號防雷方案 保駕嫦娥奔月
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拖著橘紅色火焰的長征三號丙火箭直沖云霄,將嫦娥二號準確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河南力量助推發射,喜淚再灑感動中原——回想嫦娥一號發射關鍵崗位上,河南老鄉有的為火箭加“油”,有的指揮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測試發射、箭體部分結構裝配、組織實施箭上燃料加注……如今,在嫦娥二號的發射中,同樣凝聚著河南力量。嫦娥二號發射成功后,本報記者放棄休假,第一時間連線采訪了發射場系統為發射保駕護航的河南無名英雄。
發射前人們最擔心雷電
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二號首選發射窗口時段。
10月1日18時20分許,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上空,飄起零星小雨。
18時40分許,發射塔塔架緩緩打開。這時,雨滴漸漸變大,很多人開始擔心能不能準時發射。
而幾天前,西昌總是臨近晚上就下雨,9月29日晚上更是雷電交加。守候在電視機前關注發射直播的人們從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那里得到信息:現在是一切準備就緒,關鍵就是發射時的操作不能失誤。吳偉仁特別提到天氣問題,說現在他們稍微有些擔心的就是天氣問題,最后能不能按時發射取決于天氣。下小雨沒有關系,關鍵是怕雷電。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孫保衛告訴記者:“航天發射是高風險事業,‘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系民族尊嚴’,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對發射任務造成巨大影響。”
“一分鐘準備!”10月1日18時58分57秒,發射現場指揮員洪亮的聲音,從山谷間驟然響起。
此時此刻,在嫦娥二號發射中承擔氣象觀測任務的王俊超知道,發射場區的氣象預報表明,10月1日發射窗口內將有小雨,從預定加注時間到進入首選窗口后一個小時內雷電概率較小,高空風和地面電場也沒有制約發射的因素。雖然心中“有譜”,但王俊超仍不免有些緊張……
19時55分,嫦娥二號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宣布:嫦娥二號衛星準確入軌,發射圓滿成功。
王俊超的一顆心放了下來,激動的熱流也席卷全身。這位23歲、來自河南新鄉的青年才俊激動地告訴記者:“能來到西昌衛星中心工作是非常光榮的事情,能為嫦娥二號觀云測雨做好氣象保障,是一輩子都值得驕傲的事情。”
年輕小伙設計防雷新方案
2009年,王俊超放棄了河南省氣象局防雷技術員的工作,來到川西高原的發射場區。在此次嫦娥二號發射中,他擔任氣象觀測員。
據同事介紹,王俊超在大學里學的是防雷技術,為嫦娥二號保駕護航的某塔層風防雷系統,就是王俊超的杰作。
做塔層風系統,這可是發射場區氣象臺的“老大難”。由于西昌地區多發雷暴,每次場區出現強雷暴天氣,相關設備就會被雷擊損壞。王俊超到氣象臺工作后,得知這一情況,怎么也坐不住了,他幾次深入點號,現場考察塔測設備,多方查閱防雷資料,不到一周的時間,一套防雷改造方案就新鮮出爐。發射中心領導廣開綠燈,系統方案很快審核批復,項目立即上馬。
防雷模塊測試不通過,王俊超就泡在點號,隨便吃上幾口餅干,喝上幾口礦泉水,稍作休息,繼續奮戰。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從點號回來,坐在電腦前總結一天的項目工作,實在累得撐不住了就趴在電腦桌上睡一會兒,醒了繼續在鍵盤上敲打。就這樣連續一個月,憑著他的這股鉆勁和韌勁,防雷項目成果如期應用到塔測系統中。
2010年6月下旬,年度最強的雷暴在場區上空肆虐,許多設備在這次惡劣天氣中遭到不同程度損壞,但是,經過王俊超防雷改造后的塔測設備經受住了考驗。
塔測系統防雷項目的成功改造,讓王俊超在發射場區迅速“躥紅”。場區許多單位得知王俊超的“絕技”后,紛紛請他去做防雷改造,巡檢防雷接地。
在一次惡劣天氣中,某技術室六臺電腦遭雷擊損壞,王俊超被請去現場“號脈診斷”。經過實地查看,王俊超找到問題癥結:一根外接信號線引入強雷電磁脈沖,串入網絡交換機,途經網線,直擊電腦主板。雷擊原因找到后,王俊超又現場設計防雷方案,并叮囑工作人員以后的注意事項。回到單位,他還沒來得及休息,就被中心領導通知到某雷達站巡檢防雷接地。接到命令后,王俊超二話不說,坐上車就匆匆向目的地趕。在雷達站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他逐個檢查設備接地,并評估單位整體情況。當聽說有一臺電話座機每次雷雨天后都會損壞時,王俊超當即判斷,電話通信線路肯定存在問題。經現場檢修發現,避雷針的接地和電話線串到了一起,遇到雷雨天氣時,電話機就會損壞。巡檢結束后,王俊超還給該站人員上了一堂防雷課。
該雷達站李站長說:“王俊超不僅給我們的設備帶來了‘防護傘’,還給我們這些‘雷盲’帶來了‘及時雨’,他真稱得上我們發射場的防雷專
家!”
塔架噴漆事關發射成敗
嫦娥二號發射成功后,和王俊超一樣激動的,還有來自河南省濟源市的噴漆崗位技師趙長輝。“別小看為發射塔架噴漆,它可不僅僅是為發射塔架美容,而且事關防腐。”
記者獲悉,嫦娥二號發射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創造了發射塔架狀態恢復轉換用時記錄,其中就有噴漆崗位噴漆效率的貢獻。
發射前,據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部副部長毛萬標介紹,嫦娥二號此次使用的發射塔架,于9月5日發射了鑫諾六號衛星,9月12日長征三號丙火箭轉運至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短短的7天內,工作人員進行了發射后塔架的恢復。由于發射時要經受高溫火焰的灼燒和沖擊,發射塔架受到沖擊和損失,所以,在發射后要對發射塔架的狀態進行恢復和轉換,以保障嫦娥二號成功發射。“以前用10多天,現在我們7天就完成了塔架發射后的工作狀態的恢復和轉換。”
塔架噴漆,就是恢復轉換工作狀態的關鍵內容之一。除了恢復燒灼沖擊,噴漆還要對付川西高原特有的潮濕氣候,潮濕氣候對發射塔架是一個巨大的破壞因素,每年因鋼結構銹蝕導致的損失無法估量,刷漆對鋼結構的保護至關重要。而刷涂的方法、油漆的調制、溶劑的選用,這些看似簡簡單單的噴漆原理卻蘊含著復雜的規律。
河南小伙為塔架“穿新衣”
就在上述背景下,31歲的趙長輝和同事們開始為嫦娥二號的發射塔架穿新衣。
1998年,趙長輝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開始從事噴漆專業。
發射嫦娥二號的塔架是西昌發射中心的功勛塔架,執行過近40次衛星發射任務。
9月5日,鑫諾六號衛星順利升空,嫦娥二號任務隨即啟動。在為期只有7天的狀態轉換和射后恢復工作當中,刷漆組承擔著將二號工位二層以下鋼結構全部翻新一遍的重任。
面對著龐大的塔架和創記錄的7天工期,刷漆維護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在經過短暫的研究和周密的計劃后,趙長輝和同事們先制定了工作計劃。發射后的地溝蓋板上覆蓋著厚厚一層灰燼,趙長輝用磨光機親自打磨,塵土飛揚,灰塵肆意飄散。打磨完后,頭發上、身上都覆蓋著厚厚的一層灰,他整個成了一個泥人。二層的鋼結構位置險要,他拴上安全帶,小心翼翼地爬上斜梁,仔細地除銹、刷漆。為了爭取時間,他們不分晝夜地干。最終,提前兩天嚴格按照計劃書完成了所有射后恢復項目工作,為嫦娥二號任務的進一步開展搶得了先機,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趙長輝保存著為嫦娥二號發射塔架噴漆時的工作服,“上面的漆再也洗不掉了,估計也不能穿了!可是沒關系,就權當是對嫦娥二號的獻禮吧。我要把這工作服作為永久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