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海島防災減災能力岱山“氣象保姆”護航
氣象信息直通漁船,氣象預警實施網格化管理……去年以來,浙江省岱山縣氣象局以東沙鎮為試點,推出一系列氣象服務新舉措,不斷深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氣象災害信息傳播體系、氣象災害應急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探索海島防災減災新路子。
一條手機短信,助漁民海上避險
3月2日,記者在岱山縣東沙鎮漁業指揮中心看到,氣象信息顯示系統能滾動顯示舟山沿海的實時風力、風向、溫度等主要要素,刷新頻率達到每小時一次。岱山縣氣象局局長阮義軍介紹,去年6月,東沙鎮開展了“深化省級氣象防災減災示范鄉鎮建設”試點建設,氣象信息顯示系統實現與鎮漁業管理指揮中心漁船衛星船位信息系統銜接,可直接向全鎮漁運船老大提供突發性災害天氣預警,減少中間環節,使船只防御時間大大提前。
說起氣象信息直通服務,浙岱漁14292漁船老大李松平豎起大拇指連說“靈光足嘞!”,李松平說,去年下半年的一天,正在海上作業的他收到漁業中心一條短信,提示一突發性強對流天氣一個小時內將影響舟山沿海,途經海域將出現強雷電并伴有8~10級雷雨大風。雖然當時海面風平浪靜,絲毫看不到天氣突變的跡象,李松平還是全速駛向最近的避風港,躲過了雷雨大風的橫掃。從這以后,李松平逢人便說,氣象預警來得及時。
一套監測系統,有專家實時指導
在“一望無際”的東沙水產養殖場,塘邊豎起的高高桅桿十分顯眼。場長王杰龍說,別小看這桅桿,作用可大了。它能自動監測氣溫、氣壓、雨量、風向、風速、濕度和水面下1米的水溫。更重要的是桅桿內植有一塊開通了GPS傳輸功能的手機SAM卡,測得的實時數據能自動發往市氣象臺的監測平臺。那里配備了氣象高級工程師結合數據進行遠程生產指導。“要是早有這套系統,當年老陳也許就不會倒閉了。”王杰龍輕輕地嘆了口氣。上世紀90年代中期,老陳來他們的養殖場養梭子蟹,由于氣象信息掌握不及時,梭子蟹全部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20多萬元。
王杰龍告訴記者,縣氣象局在他們這里建立這套氣象自動監測系統后,他只要坐在電腦前或接聽下電話,什么時候該注水、什么時候需供熱、什么時候該搶收,幾乎可以做到分毫不差。
一個網格體系,為群眾遮風擋雨
自東沙鎮率先將氣象預警工作納入網格化管理范疇后,泥峙社區的氣象信息員毛明達明顯感到工作開展順利多了。以往遇到突發性天氣,毛明達要通過喇叭、黑板報或親自跑到居民家以逐一告知的方式通知,之后還要布置安排具體的防災工作。一時找不到人,更是會耽誤寶貴的時間。現在氣象預警工作納入了網格化管理,遇到突發性、災害性天氣時,氣象部門會通過信息平臺在第一時間向每個網格小組長發送手機短信,組長第一時間通知網格成員,使氣象信息能更快、更準確、更廣泛地傳遞給千家萬戶。